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 ---带你了解“帮信罪”!

作者:2023/06/12 12:00

1622603442(1).png

图片1.png


一、什么是“帮信罪”

量刑标准: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帮信罪”类型:将自己办理的手机卡、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及结算卡,以及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出租、出借、出售或帮犯罪分子收钱,都将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涉“两卡”行为:就是指买卖和租赁银行卡、手机卡的行为。“两卡”是指:手机卡,包括通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的各类手机卡及物联网卡;银行卡,包括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银行卡、单位银行账户及结算卡,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

图片2.png

二、现身说法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

---带你了解“帮信罪”!

【案例一】罪犯王某出生于1997年,自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除家人接济外毫无经济来源。经别人介绍王某谈了个女朋友,开销比以往更大。为解燃眉之急。王某费尽心机寻找快速赚钱的方法。一次,王某在玩手机时发现一则“让你快速挣钱”的“广告”信息,就在网上联系人“刘哥”的指导下,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并按照指示进行一顿操作,不一会儿就将几千元轻轻松松挣到手,前前后后一共“赚”了一万余元。但是,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最终因为自己的贪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司法机关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图片3.png

【案例二】大学生小段于2021年年底,明知他人可能利用银行卡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将用其身份证办理的四张银行卡出售给他人,非法获利4030元。经查,上述银行卡涉及多起电信诈骗案件,资金支付结算金额46万余元,涉嫌犯罪,后被司法机关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图片4.png

【案例三】大学生小明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间,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情况下,借用或租赁田某等15人(均另案处理)的23张银行卡,为他人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小明从中获利7万余元。经查,上述期间内涉案银行卡进账流水总额达1489万余元,其中部分资金被证实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小明被司法机关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30000元。

【案例四】大学生小军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使用自己以及家人的共计11个银行账户,通过“一起赚”跑分平台,为上游犯罪提供非法资金结算帮助,并提成获利。期间,上述11个涉案银行账户入账流水金额共计784万余元,小军非法获利39000元。经查,小军家人的银行账户被用于接收多名被害人被骗资金4000元。后小军被司法机关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

三、“帮信罪”最常见的形式

生活中,帮信罪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帮助犯罪团伙非法买卖手机卡、银行卡(以下简称“两卡”),然后提供转账、提取现金等服务,此举无疑是帮助互联网犯罪团伙获取违法收益,逃避法律责任。

除了非法买卖“两卡”,帮信罪实施的行为方式还包括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软件工具,如GOIP设备、批量注册软件等,提高犯罪效率、降低犯罪成本。此外,还有开发专门用于犯罪的黑产软件工具,如秒拨IP等,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

四、“帮信罪”四大惩戒措施

1. 信用惩戒:人民银行将相关信息移送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违法违规记录到个人征信报告,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相关人员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

2. 限制业务:5年内暂停相关单位和个人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也就是说,相关单位和个人5年内不能使用银行卡在ATM机存取款、不能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转账,不能刷卡购物,不能通过购物网站快捷支付,不能注册支付宝账户、不能使用支付宝、微信收发红包扫码付款;

3. 严管账户:银行和支付机构5年内不得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新开账户。惩戒期满申请开户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加大审核力度;

4. 法律处分:非法买卖个人银行账户和企业对公账户,除受到上述惩戒外,还可能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甚至构成诈骗罪,可能给个人带来牢狱之灾。

图片5.png

五、温馨提示

广大学生一定要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一旦丢失要立即挂失,对于废弃不用的应及时办理注销业务,不随意丢弃、买卖,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大意或贪图蝇头小利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学生犯“帮信罪”不仅会在当下承担法律风险,也会给自己在升学、就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埋设障碍。作为大学生,更要擦亮眼睛,绷紧法律之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图片6.png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安全保卫处 



版权所有: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陇ICP备19003646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新区职教园区九龙江街500号 安全保卫处办公邮箱:lzxdabc@163.com电话:0931-6515110